32亿,浙江国资出手一起并购

近日,江海股份发布公告,宣布其控股股东由亿威投资有限公司变更为浙江省经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经投”),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浙江省国资委。
细看公告,股份转让的核心在于亿威投资将其持有的江海股份20.02%的股份(约1.7亿股)以每股19元的价格转让给浙江经投,交易总价达32.24亿元人民币;浙江经投通过协议转让和二级市场买入的方式,合计持有江海股份134,207,909股,占总股本的15.78%,成为第一大股东。值得一提的是,消息放出后,江海股份当日股价应声涨停。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活动频繁,国资整合成为一大趋势——通过引入国资背景,企业往往能够获得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还能借助国资企业的资源和管理经验实现快速发展。
浙江经投是浙江省国资委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依托于实力强大的浙江交投集团。浙江交投作为浙江省综合交通投融资的核心平台,堪称行业巨头:2023年,其营业收入达到3240亿元,资产总额更是高达9353亿元。在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浙江交投位列第330位。
那么问题来了,浙江经投此次出手,为什么选择了江海股份作为并购对象?
资料显示,江海股份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领先的电容器制造商之一。公司主要从事电容器及其材料和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数字家电、节能与减排、新能源、通信设备、轨道交通和国防工业等领域。
站在浙江经投的立场,此番选择并购江海股份,或许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首先,在市场拓展方面,我们可以窥见浙江经投多元化布局的意图。江海股份拥有广泛的市场覆盖和客户基础,在铝电解电容器和薄膜电容器的制造方面更是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
通过并购,浙江经投能够迅速进入电容器领域。电容器作为重要的电子元器件,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拓展电子元件领域的产业链有助于浙江经投布局新兴产业的业务,从而增强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抗风险能力,以及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
其次,从技术升级的角度出发,江海股份的研发团队和现有经验也是促成并购的重要原因。
最后是运营、供应链、成本控制层面的战略协同效应。浙江经投可以利用江海股份的供应链资源,优化自身的供应链管理,从而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整合双方的成本控制体系,能够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江海股份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稳定的盈利能力,2022年实现营收45.22亿元,同比增长27.38%,净利润为6.62亿元,同比增长51.12%。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3.49亿元,同比增长18.76%,净利润为3.19亿元,同比增长15.63%,在过去几年中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浙江经投成为第一大股东后,整体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将得到提升。
以及,虽然是在股价低迷期进行的“抄底”,但是后续随着江海股份在市场中的持续发展和业绩提升,浙江经投的股权价值有望进一步增值。
对于江海股份而言,背靠浙江经投,日后也能对业务带来诸多助力。
一是资本与资源获取方面,浙江经投可以为江海股份提供额外的资本和资源支持,无论是业务扩张、研发项目还是其他战略计划,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江海股份的运作效率。
二是成为国有企业的一部分后,江海股份的市场稳定性和企业声誉不言而喻,可以为客户端和人才资源的扩充带来帮助。
例如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的搭建上,江海股份长期专注电容器制造,在国内外市场已经积累了一定竞争力,但品牌认知度和市场覆盖范围还存在提升空间。有了国资背景的加持,不论国内市还是国际市场,江海股份都能够树立起更为强大的品牌形象。
除此之外,国资背景的引入通常伴随着更规范的治理结构和更高效的管理流程注入。浙江经投凭借丰富的产业投资经验,可以为江海股份的长期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和支持。
长远来看,后续浙江经投也可能利用自身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资源,为江海股份提供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机会,使得后者在发展加速的同时,也为自身的产业布局提供新的增长点。
毫无疑问,此番并购并非一次简单的财务投资,更是浙江国资在产业布局上的一次重要落子。
浙江作为经济强省,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2024年12月,《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省属国有企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情况报告的决议》正式通过,提出要大力推动省属国有企业之间重组整合,采用强强联合、拆分重组、混合参股等多种整合方式,推进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头部企业和上市公司集中,将更多资本投向重点战略领域。
在传统产业亟需转型升级的当下,国资力量于民企而言无疑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推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国资入主也并非万能解药。在享受国资背景带来的红利的同时,江海股份后续如何保持民企基因的活力,并持续进行创新,才是讲好新故事的关键。